查看原文
其他

2011.1丨杨艳秋,卞长军:《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刍议》

杨艳秋,卞长军 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2024-09-13


中国近现代史学


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刍议


杨艳秋;卞长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原刊于《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摘   要:当前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众关心历史的现象,历史知识社会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层次的背景和动因,也对史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关键词: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动因;特点;问题;责任


当前,各类历史讲座充斥荧屏,各种历史题材的故事布满网络,街头巷尾不时有人议论历史人物,经常看到不少人手捧历史读物,历史成为人们日常谈论的话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众关心历史的现象,历史知识社会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层次的背景和动因,也为历史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在这种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的浪潮中把握机遇与方向,推动历史知识传播的健康发展,弘扬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是史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传统史学的普及

与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史学的传统。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而记载、认识中国历史的中国史学的历史同样漫长而悠远。历史记载连绵不绝是中国传统史学的突出特点,梁启超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毋庸置疑,由于中国古代记载和撰写历史是少数人的事情,再加上官方的控制,史学是一种上层的学问,或者说历史的解释权往往掌握在统治阶级上层或少数统治精英的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修史一旦作为国家行为和一种文化传统延续、保存下来,人们才得以了解民族与国家的昨天和前天。当今学者已经指出,从中国史学的传统来看,史学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这个传统是早已存在的,其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不同程度、体裁、部帙、适合于不同阅读对象的历史著作及其相关作品的共同存在及互相补充,在更大范围内显示出中国史学的社会性与广泛性的特色。

在史学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传统下,中国传统史学的叙事性特点,又为史学的普及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史学的普及又必然伴随着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一般认为,中国史学和历史知识的普及从唐代开始已经非常广泛,因为自唐代起,便有了最早的讲史文本——敦煌变文,经书、史书和佛经中的内容被改编为故事,在民间传讲,从而普及历史知识。宋代,讲史活动大为盛行,而且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比较广泛地刻印史书,又为历史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至明代,形成了史学普及的意识,著史者普遍追求“家传而人诵”的社会效果,淡化了撰史进献朝廷的传统意念,形成了史学的普及性潮流。最近,又有学者从接受学的角度,探讨魏晋南北朝史学的普及,认为这一时期,通过学校中的历史教学以及社会上各种形式的历史知识普及,史书的阅读和接受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一时期的史学接受体现出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接受的效果在专业研究领域、日常生活领域以及国家政治活动中均有所反映。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专门化程度不断加深。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史学和历史知识还有一个从上层走向民间,从庙堂之高向江湖之远下渗的普及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历史知识传播的方式,通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小说演义等文学作品,戏曲传奇等艺术形式,逐渐从上层走向民间,成为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到了近代,传统史学衰落,新史学兴起,广大的知识分子开始从社会功能的层面推进史学向大众传播,如梁启超认为史学是“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李大钊则从现代史学可以陶炼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和认知能力,现代史学给人以“乐天努进”的人生观,史学对指导人生有重要意义,史学对人的思想教育有重要意义等方面揭示史学的功能。

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历史知识的普及程度与普及方式和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历史知识社会化已成趋势。

“历史知识社会化”是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特定的论域,可以看作是历史知识的传播过程。对于社会一般成员来说,是其个体的历史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传承过程,亦即哪些历史方面的知识、态度、价值观和信仰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渠道,一代一代延传下来的过程。历史知识的社会化和历史知识的传播紧密相关,可以看作是历史知识的最广泛普及。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历史知识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和传播主体的扩大化。历史知识的传播需要载体和媒介,传统的史学传播媒介,主要是纸质平面媒体。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后大众传播时代”,除了史学、文学作品等纸质媒介,以及学校教育外,互联网、广播、影视等现代化媒体在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下,历史知识的传播一般有赖于专业人员。当今历史知识传播的主体则向全社会扩大。由于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出现,使得知识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快捷方便。非专业人员也可以进行历史知识的二次和多次传播,更多地占据历史知识传播的舞台。

其二,历史知识容量加速增长。由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当今历史知识的增长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历史知识普及成为人类日益重要的社会活动。这些从本质上反映出,人类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历史知识的激增对人类社会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并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个人向完整个人的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三,历史知识向社会加速渗透。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表现为历史知识普及的速度加快。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历史知识向社会的传播达到了惊人的速度。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互联网的出现和推广,网络的普及速率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传播途径,从而也带动了历史知识扩散的空前增长。

其四,历史知识社会化表现为历史思想及观念的潜移默化。历史知识在现代社会日益体现出其深刻的思想及观念财富价值,人们不是单纯地接受和了解历史,而是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历史思想及观念的影响,并用这些思想和观念解释现代生活。诸如得到世人共识的和谐发展观念,是对古代的大同观念精华的吸取。

其五,历史知识社会化进程不可逆转。历史知识社会化已经给现代社会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导致了社会面貌的急剧变化。从本质上看,历史知识社会化具有自组织性和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事实上,推进历史知识社会化已经日益成为社会的自觉行为,人们在推进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进程中受到影响。


二、当前历史知识

社会化趋势的动因


当前的历史知识的社会化趋势,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动因,信息网络技术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国人文化需求的强劲增长都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其间,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的推波助澜,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历史知识的社会化。可以说,推动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的发展为历史知识社会化提供了发展平台

当今历史知识的传播是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为载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完美结合,网络的兴起,传播成本的降低,人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以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信息发展,不仅带来崭新的经济形态,也带来了崭新的网络文化,正日益成为一种知识传播的主流方式,大量的博客出现,为历史知识社会化提供了发展平台。根据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10年6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见图1。

网络正在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重新诠释生活,不断地改变着现实世界。由于Internet涉及知识的广泛性,各大学术、图书网站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便捷途径,给人们的生活、知识增长带来极大的方便,人们只需坐在家里轻点鼠标就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则比较单一。



从发展形势分析,博客的媒体价值将进一步提升。国内博客初期发展主要以个人展示为主,而随着机构和名人博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博客的信息传播转换为对多数人共享的状态,使其具有了规模性,将会成为媒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2. 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为历史知识社会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丰富。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课题组研究测算,我国城乡居民2010、2015和2020年的人均文化支出分别为732元、1065元和1484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6%、18%和20%,上升速度为2%。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基础,没有群众的需求,历史知识社会化将会成为无源之水。由于人们年龄层次、性别、文化水平、收入水平、教育背景、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社会阶层的不同,对文化的需求也表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就对社会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丰富性、多层次性、多样性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历史知识作为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因子,也日益成为大众需求的重要方面。当各种文化的传播通过书籍、杂志、电视、电影、网络、广播等多种媒体渠道,随着讲座、论坛、历史文化活动等多种手段进入大众生活之中,也给大众带来了他们需求的历史知识,这就为历史知识社会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3. 经济利益的驱动推动了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

当今社会,历史知识正在逐步被产品化、商品化。在“眼球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的推动下,电视产业正在不断创新:新的有关历史的节目,新的编播策略,新的评估体系,新的营销方法和新的运营机制。《2007: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提到电视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18%,比GDP要高很多。伴随着视频网络为“第一信息源”的群体数量的持续增大,为吸引注意力,从而产生经济效益,也在不断地产生新的历史知识的写作人员。

现在是一个营销多元与变革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营销模式与方法充斥市场,只要有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就会因经济利益的驱动,创新历史知识产品。这些年来,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展旅游、激活经济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历史文化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历史知识商品化是推动历史知识社会化的经济动因。



三、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中的问题


多年以来,许多学者都曾撰文呼吁,倡导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还组织本科生,完成了“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研究”的课题。大家认为:“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都有责任将历史知识社会化,设法让历史长上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陶冶性情、提高民族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实现社会道德教化功能的重要环节。”这表明,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历史知识社会化在史学发挥人文教化的功能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认为,历史知识社会化将提高人类对历史认识的总体水平。从历史知识社会化的特点看,它对人类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刻,尤其对历史知识创新和历史知识普及的强化,将提高社会的文化意识,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也将有效地提高人类对历史认识的总体水平。

历史知识社会化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看,努力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是中华民族能否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继往开来的关键。历史知识社会化无疑是一个历史知识全方位普及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方位社会教育的过程。而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关联度大、渗透性强的特性,又对历史知识的普及起到了增效的作用。

历史知识社会化将强化社会人文意识。人文意识是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一些认识、看法和评价,其实质是社会价值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历史知识社会化能够强化人文意识,人文意识又能促进历史知识社会化进程。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认同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教兴国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如同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给人类带来许许多多的精神财富,传统的优秀文化精神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并对社会生活、社会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在历史知识社会化的推进过程中,一些负面效应与问题也随之而来。

第一,部分历史知识内容来源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由于传播途径的多样性,特别是当前网络传播自身的特性,如传播方式的虚拟性、传播者身份的隐匿性、传播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以及经营者的趋利性等等,使得历史知识的内容提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不良信息、有害信息的泛滥。而一些媒体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将历史知识的判断标准确定为吸引观众,对其传播的历史知识不做审核把关,也造成了传播信息的错误或不准确。此外,在学术浮躁之风的影响下,为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部分学者对历史知识进行随意拼凑、叠加、润色,用臆想的逻辑代替历史史料的考证,牺牲治学的严谨性、科学性,致使其所传播的历史知识变成了一种伪知识。

第二,市场效应下的历史知识传播主体社会责任的缺失。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趋势与文化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学者已经指出,当今社会,史学正在向文化市场靠拢。近20年来涌现出大量的历史传记和历史题材作品,更是文化市场直接催生的产物。在这种市场效应下,导致了以功利为目的,对历史进行任意解释的现象,亦即历史知识传播主体社会责任的缺失。相当一部分人的历史作品写作不负责任,眼中只盯着群众的钱袋子,不尊重历史事实,任意发挥,一味猎奇、戏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甚至编造和曲解历史,从而错误地诱导了读者,使读者不能从中受益,反受其害,对真实的历史反而一无所知。

第三,泛滥的历史知识传播导致受众价值判断的失误。由于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丰富,分析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往往认为历史知识传播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就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并且加以吸取,作为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历史知识的传播应该科学真实,向人们传播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精神。然而,在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作品的泛滥和部分历史知识作品歪曲历史、戏解历史,不仅有悖于历史的真实,而且有悖于人类基本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给受众造成了历史价值判断的困惑。诸如敢为天下先的武则天、为人民服务的雍正帝、“布尔什维克”洪秀全、忧国忧民的李鸿章等见解不乏其人,这种历史观念的错误,危害极大。


四、史学工作者面对历史知识

社会化趋势的时代责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白寿彝先生在怀念吴晗先生的讲话中说:“历史知识,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增长智慧、培养历史感、时代感、民族自豪感,提高对祖国前途和人类前途的认识及信心的重要武器。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是历史工作者光荣的职责。”现在,面对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作为史学工作者,更应当肩负起这一光荣职责。面对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中的问题和负面影响,一味地批评、指责和嘲讽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似乎也应当反思自己作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在当今的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下,史学工作者应当勇于承担起历史知识传播健康发展的责任。

1.加强史家修养,发扬中国历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增强参与意识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这一传统世代弘扬,在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治史经世,服务社会,是史学工作者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面对当今的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继承和发扬这样一个优良传统,身体力行,为历史知识的健康传播做出积极有益的工作,是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此,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去提高历史研究的学术水平,丰富中华文化宝库是他的职责,同时,也要意识到,向人民群众普及丰富生动的科学历史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历史教育,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责任和使命的承担,一方面需要我们作为历史知识的传播主体参与进去,积极推动历史知识社会化;一方面,则是要敢于澄清和纠正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进程中的问题和错误。

2.发挥史学工作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历史教育的发展

白寿彝先生将史学工作在教育上的重大作用总结为六条,明确指出,史学工作在通过历史的阐述讲清楚做人的道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对自然进行斗争的教育,进行总结历史经验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历史前途的教育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今天,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展开,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时期,要加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史学工作在教育中的作用,推进历史教育的发展应当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也将在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推进历史教育的发展,无疑将促进国民历史素养的提高,促进国民历史认识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大众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以及分析历史制度、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大众在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中进行正确的抉择,而这一点,或许至关重要。

3.尊重历史,坚持史学求真的原则

中国古代史学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秉笔直书的传统,刘知幾在《直书》中颂扬“直书其事”、“务在审实”、“无所阿容”的史学家,章学诚说“欲为良史者,当慎辨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是强调不能以个人主观意念左右史书修撰。信史是一部史学著作的根本标准,史学求真也是史学家最根本的追求。

“史学的第一标准是真实”,史学是一门很务实的学问,讲究字字有根据,句句有来历,必须尊重历史,实事求是。陈高华先生最近在《加强对中国古代史学主体二十四史的研究》的笔谈中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对历史应有起码的尊重,不尊重历史,还能讲其他吗?没有起码的对历史的尊重,听起来就像把历史当作开玩笑的对象似的。类似的现象都是对我们的祖先、对我们的民族、对我们的历史没有起码的尊重。不尊重历史,也就不尊重我们这个民族。这种观念和做法如果不改变,对我们的伟大民族文化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悲哀。”作为史学工作者,更应身体力行,无论是史学作品,历史文学作品,都应尊重历史,坚持求真的原则。

4.运用通俗易解的方式,构建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

这是一个实际操作的问题,要进行史学的普及,促进历史知识的社会化,必须要有读者群,要有听众群,否则就是空谈。在这方面,我们的前辈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主张学术研究应与知识普及相结合,从1959起,发起主编通俗历史读物《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的工作,并相继在中华书局出版,此后,又主编了《中国历史常识》七册。这些著作融大众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体,在历史知识读物中独具魅力,由此兴起的史学通俗化浪潮,上承新史学遗风,下启当代讲史人的智慧,在现代史学发展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中,史学工作者的参与,也应当秉承这样的思路,“以所学所知和聪明才智写成真实的历史,用通俗易解的形式献给读者”。

立足于当前社会,史学工作者需要构建多种历史知识传播渠道,适应历史知识传播多元化的特点。因此,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报刊、杂志、网络、影视、广播等可以作为施展的舞台,而开展专业史学工作者与其他传播主体的合作,也将为历史知识传播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瞿林东先生曾指出,在历史知识的普及过程中,本着“社会责任”这个共同的基点,史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传媒工作者相互间应采取理解、交流的态度。此外,还有人提出了建立史学知识传播激励机制的建议,鼓励专业史学工作者开展史学成果向社会大众传播的工作,在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下,这无疑具有切实性和可行性。



因排版限制,注释从略。如需查阅或引用,请阅原文。


图片全部来自于网络

排版:胥晨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